作者:玄真宗師正玄山人-邱豐森 大乘心燈

八正道

  1. 正知識
  2. 正思維
  3. 正言語
  4. 正事業
  5. 正生命
  6. 正精進
  7. 正善念
  8. 正定慧

佛說八正道,道說八德業,皆屬下乘之基礎聖道功法。大乘不離中乘,中乘不離下乘,因而下乘修行乃是進入大乘成就境界最重要之基礎。修行者不能一味執著先天的仙法或先天的佛法,以致於眼高手低而忘掉了為人處事的基本道德法則。所以更應以下乘的八正道,作為修行者築基的根本大法。人生在世猶如過眼雲煙,卻因為每個人的頭上,各自頂著一片天與擁有自我的心靈世界,而產生各自不同的命運,而紅塵滾滾,佛陀卻能自在清淨,因此「佛說八正道不可不修。人生之不如意事,佛曰‧‧‧「苦海輪迴」,道曰:「業障干擾」,這一切也都是業力使然。儒家以禮義廉恥之四維,以及忠孝仁愛信義和平之八德作為教育的根本,而八德即是仙佛說的八正道。仙家、佛家、道家以此八正道來導引修行者,作為為人處事的根本法則。因此中國大乘仙佛宗教會亦以此八正道作為煉己修身、弘法佈道的基本導引。

一.正知識‧

無論佛家、道家,或是佛教、道教,都教導人們要有正確的知識。我們必須了解人生命運有如波浪般起伏不定,吉凶禍福不斷交替,因此需要正知識,多聞佛法與善知識,多聽師傅開示心法;並且去分辨善知識與邪知識,更要明瞭善惡因果報應,因為相信因果報應,才能棄惡從善。要知今生一切種種,皆來自先天一切之因,累世一切之業。故斷除邪念,必要有正確知識與道德修養。

二.正思維

修行者要打開心靈的天窗,擴大思維的空間,做任何事均要三思而後行,思維空間隨時要保持戒定慧,隨時摒除貪嗔痴之念頭。修行者對人生需有理想,但不能有太多幻想;做事時要正確思考,並精密計劃後,立定志向,努力實現。

三.正言語

言語是人與人之間心靈交感的工具,也是心靈的表現。病從口入,禍從口出。說話前要三思,不可隨口而出,同時言語心靈也要內外一致。一個人內心如果不正,口出妄語,妄語一出就惡言相向,一旦惡言相向就會產生是非。因而修行者要謹守非禮勿言、非禮勿聽、非禮勿視、非禮勿動,並且要心胸寬大、切實、誠懇、知禮,如此方能端正言語,不造口業。

四.正事業

雖然三百六十五行,行行出狀元,但修行者一定要有正當職業。佛家雖然主張出家修行,遠離是非煩惱,但還是需要做事。剃度出家者,若無事業收入,全靠外人捐助或是宮廟扶持,一樣是製造業障。仙佛宗主張每個人都要有正當事業,無分高低貴賤,只要合法。而且要遠離不正當之八大行業,不能為了錢財而去竊盜、淫亂、賭博、販毒‧‧‧‧‧‧等等。一個人有正當行業,心中光明磊落,就不會落入「無財不能養道」的淒慘境地。

五.正生命

孔老夫子曰‧‧‧「身體髮膚,受之父母,不敢毀傷。」況且生命的根源與成長,端賴父母含辛茹苦的培育。因而每個人都要珍惜自我的生命與肉體,不要輕易受環境的污染,要如蓮花出污泥而不染般潔身自愛,法身清淨。每個人如果能了解自我生命的脈動與生命起伏的節奏,掌握生命的契機,方能真正的正視生命。正視生命,必須知道九大天命觀(請看書中九大天命觀),因為知天命才能珍惜生命,並了解因果,加入修行。一旦修成正果,才能脫離生命基因靈魂的苦海輪迴。

六.正精進

修行者必須了解自我的喜怒哀樂妄慾,不斷的調整自我的心情,勉勵自我的修行,精進再精進,把握時間,掌握空間,努力向善,追求真善美的善知識。修行者需要了解仙家的九度精進法與佛家的六度精進法與其戒律,遵行戒律,努力修行再精進,以期達到圓融法性境界。

七.正善念

佛陀說‧‧‧「人生的業障都由念頭產生。」一念之善而成就無量之功德;一念之惡而沉淪苦海,流浪生死。所以修行者要努力修持八正道,要知行合一。要知禮義廉恥,待人行之以禮,行之以義,為人處事要知廉恥。有了禮義廉恥之心念,方能分別善惡、正邪。若念力堅強,就能五賊擒來,不受塵緣干礙。學習積善派,經典派。以佛陀的智慧,仙家的明心見性,來正知正覺,如此則能隨時隨處都有善念加持,自然有善智慧的產生。有善智慧,才能定靜安慮得,成就無上道,遠離生命基因靈魂的苦海輪迴。

八.正定慧

儒家講定靜安慮得,道家講清淨無為,佛家講慈悲博愛。這都是在調整自我靈性,因此修行者要力行八正道。有了正知識、正思維、正言語、正事業、正生命、正精進、正善念、正定慧,不斷提昇自己的定見與慧根。有了正知正覺,明心見性的境界,一心專注,由戒生定,由定生慧,而證悟先天大道。佛陀開示八正道,儒家八德,仙家煉八心,源頭雖異,但理旨相同,這一切都在戒定慧中。戒定慧就是佛法僧。修行八正道一定要知道戒定慧、貪嗔痴,並且修身口意,因此八正道的修行,身口意是下手最重要的功夫。身口意的淨化,戒定慧的把持,貪嗔痴的革除,進化自我意念與修持,如此四大皆空,正氣長存,使人生過得安樂幸福,怡然自得百年後即可進入先天佛國,與仙佛同宗。

相關文章推薦